2024-05-15 18:54
1960年代初。两位以色列诗人,丹尼斯·希尔克和哈罗德·席美尔非常成功且相当奇妙地把阿米亥的一些诗翻译成英语,发表在以色列的杂志上。
1960年代中,在英国,特德·休斯与丹尼尔·韦斯伯特把阿米亥的诗收入了1964年出的《现代译诗》第1期,同期发表的诗人还有波帕、赫贝特、沃兹涅先斯基等。由于特德·休斯和丹尼尔·韦斯伯特的能量,那杂志在英国引起了很大关注。
在《现代译诗》之后,阿米亥受邀出席斯波莱托的国际诗歌节,与众多仰慕多年的诗人——包括奥克塔维奥·帕斯、奥登、庞德、罗伯特·格雷夫斯、阿尔贝蒂、沃兹涅先斯基和聂鲁达——同台朗诵。
他是以色列国宝级诗人,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。他的诗透明而睿智,善于把日常与神圣、爱情与战争、个人与民族等因素糅合起来,被先后译成近40种语言,并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。1982年,他因为“诗歌主题和语言的革命性变革”,获得了以色列最高荣誉“以色列奖”。
阿米亥认为,真正的诗人会把外在世界变成内心世界,反之亦然。诗人总得在外面,在世界里——诗人不能把自己关在书房里。他的工作间在他的头脑中,他必须对词语和词语如何应用于现实敏感。这是一种心境。诗人的心境是以一种双重曝光看世界,看底色和折光色,看世界的本来面目。每个聪明人,无论他是否艺术家——数学家、医生、科学家——都拥有一种观看和描述世界的诗歌方式。
在他的写作中,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是时间。完全相对的、相关联的时间,在想象中相互比较、连续不断。在阿米亥的诗句中,我们能身临其境他拣出的生命中任何一刻,轻而易举地切回到他的童年、青年、战争等等。这种把过去和未来引入现在的意识界定了他的时间感,在他的内心和诗歌里都非常强烈。
阿米亥的诗中还有一种强烈的“他人”感,与蒙塔莱的不无相似之处。一种对他人,常常是对另一个人,一个女人的意识,使他得以以更其另外的、不同的方式——别的感知、观看的触角——了解现实,看到和感到得更多。
阿米亥是以色列的国宝级诗人,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诗人之一。他的诗透明、睿智、幽默,既有私密的体验与个人的生活,也有宏大的命题和集体的记忆。在他的诗里,个人幸福是一切事物的准绳,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上,爱——而非上帝,是唯一的避风港。他将现代与传统,个人情感和普世意义巧妙融合,再现了犹太民族的命运,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境遇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。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,2006年获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天主教会史方向博士学位,2008年于巴黎三大-新索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。研究领域为现当代天主教会史、比较宗教学、中西文化比较等。著有《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》,译有《覆舟的愉悦:翁加雷蒂诗选》《沥青上的脸颊:奥尔达尼诗选》《的里雅斯特与一位女性》《回声之巢:帕索里尼诗选》《乌贼骨:蒙塔莱诗集》等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